
聽力損失定義
聽力損失十分常見,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而年齡增長和噪音環境的影響通常是最常見的兩個主要原因。聽力損失的真正定義是耳朵聽到語音和其他聲音的能力大幅下降。注意,聽力損失是無法治愈,但可以通過配帶助聽器來加強聽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頒佈標準,聽覺受損的嚴重程度分成四個等級。
- 輕度聽力損失(26~40dB)
- 中度聽力損失(41~60dB)
- 重度聽力損失(61~80dB)
- 深度聽力損失(大於80dB)
而根據香港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聽覺受損則再細分為五個水平,達至中度水平將被視為嚴重聽力損失。
- 輕度聽力損失(26~40dB)
- 中度聽力損失(41~55dB)
- 中度嚴重聽力損失(56~70dB)
- 嚴重聽力損失(71~90dB)
- 深度聽力損失(大於90dB)
進行聽力測試時,由一般的音量開始,將音量提高到測試者可以聽到的程度,若音量越大,即表示聽覺受損越嚴重。
人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為 20 Hz 到 20 kHz,但是,普通成年人的上限通常接近 15–17 kHz。

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 輕度聽力損失(26~40dB)
當患有輕度聽力損失,會無法區分低於25分貝的成人聲音和低於 15 分貝的兒童聲音。輕度聽力損失會很有可能聽不到例如:低聲交談、滴水、樹葉沙沙聲和鳥鳴聲等等的聲音。
- 中度聽力損失(41~60dB)
中度聽力損失通常是指在許多情況下都出現聽力障礙,並且難以跟上和理解對話中的內容。中度聽力損失通常可以透過佩戴助聽器來加強聽覺。
- 重度聽力損失(61~80dB)
重度聽力損失通常會很難聽到所有頻率的聲音。必須佩戴強力的助聽器,還有可能需要依賴唇讀和手語,來理解對話。
- 極重度聽力損失(大於80dB)
和重度聽力損失一樣,很難聽到所有頻率的聲音。必須佩戴強力的助聽器,還有可能需要依賴唇讀和手語,來理解對話。
不管是哪一種的程度的聽力損失,都但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其他生理及心理上問題。

不同類型的聽力損失
人的耳朵是一件迷人而複雜的工程。在正常運作的耳朵裡,聲音到達外耳,或者說耳廓,並沿著耳道傳播,與鼓膜(也稱為耳膜)相遇。聲波使耳膜振動,而耳膜又引起中耳的三塊聽小骨振動,形成連鎖反應。
這三塊聽小骨是人體中最小的骨頭,被稱為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三塊骨頭的振動最終引起內耳耳蝸內液體的流動。耳蝸是一個小的蝸牛狀器官,充滿液體。耳蝸內的毛細胞受到耳蝸內液體流動的刺激,向聽覺神經發送信號,聽覺神經又將信號傳遞到大腦,在大腦中該信號被理解和識別為聲音。整個過程只需一瞬間就能完成。
聽力損失是指對於聽力正常的人所能聽到的聲音的敏感度降低。聽力損失也可以說是耳朵出現故障,影響到大腦識別聲音的能力。聽力損失有幾種類型,以及許多可能的原因。聽力損失通常由聽損發生的位置、聽力損失的程度以及配置或影響的聲音來描述。
顯然,在如此複雜的系統中,有時可能會出錯。聽力損失分為三種: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和混合性聽力損失(兼有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必須進行全面的聽力學評估,以確定一個人聽力損失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步驟。

傳導性聽力損失
當外耳或中耳的一個或多個結構受到干擾時,就會發生傳導性聽力損失。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原因可能包括過敏或感冒引起的中耳腔積液、鼓膜穿孔、良性腫瘤、阻塞的耵聹(耳垢)、耳道存在異物、外耳道感染(通常稱為游泳耳)、耳咽管功能不良,或外耳、耳道或中耳缺失或畸形。
另一個常見原因是耳硬化症,即中耳聽骨鏈硬化。傳導性聽力損失會導致到達內耳的聲音強度降低,但內耳本身是完好無損的。這意味著患有傳導性聽力損失的人通常會發現,只要聲音足夠響亮,他們就可以清晰地聽見,並且不會失真。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原因通常可以識別,並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往往有可能部分或完全改善聽力損失。
傳導性聽力損失是由於聲音信號不能正常傳導至內耳所導致的。這可能發生在外耳或中耳。這種聽力損失通常不是完全失聰,而是聲音響度降低。傳導性聽力損失可能是出生時就患有(即先天性),也可能是後天獲得的。原因包括:
- 耳垢栓塞
- 耳道異物
- 中耳腔積液
- 中耳骨骼受到破壞
- 外耳感染(例如“游泳耳”)
- 中耳感染
- 膽脂瘤(皮膚細胞的異常、非癌性生長)
- 過敏
- 良性腫瘤(例如前庭神經鞘瘤)
- 耳硬化症(中耳骨組織的異常生長)
- 鼓膜穿孔
- 耳咽管功能障礙
- 先天性傳導性畸形,例如外耳道缺失
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最有可能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並且通常需要轉診至耳鼻喉科醫生處。治療方法可能包括抗生素、OTC減充血劑、手術介入(例如鼓膜切開術和放置PE管)、使用骨整合聽力設備或傳統聽力設備。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當內耳或聽覺神經受損或出現功能障礙時,就會發生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形式是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也被稱為老年性耳聾。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其他常見原因可能包括噪音創傷、遺傳性聽力損失、對聽力有毒害的藥物、頭部創傷、內耳畸形、疾病及/或高燒,甚至聽覺神經上的腫瘤。
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可以是突發性或漸發性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會出現像傳導性聽力損失那樣聲音響度降低的狀況,但與傳導性聽力損失不同的是,它往往会導致語音理解能力下降。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是不可逆的和永久性的。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發生於內耳,或發生在聲音信號傳到大腦的聽覺通路上。如果沒有全面的檢測,很難確定聽損是發生在耳蝸(內耳)還是發生在耳朵和大腦之間通路的聽覺神經。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原因包括:
- 過度暴露於巨大的噪音(大於85分貝)
- 耳毒性藥物(包括一些抗生素、ED藥物以及某些藥物與環利尿劑的組合)
- 頭部創傷
- 自體免疫性内耳疾病
- 美尼爾氏綜合症
- 良性腫瘤(聽神經瘤)
- 病毒或細菌性疾病(麻疹、腮腺炎、腦膜炎、風疹、皰疹)
- 遺傳
- 遺傳綜合症(尤塞氏綜合症、唐氏綜合症、瓦登伯格氏症候群)
- 血糖不受控制
- 高血壓
- 心臟或血管問題
- 腎臟疾病
- 大前庭導水管綜合症
- 上半規管裂綜合症
若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潛在原因是疾病或腫瘤等,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大多數噪音引起的或遺傳的聽損是通過傳統的聽力放大和聽覺康復的方式進行治療的。

混合性聽力損失
混合性聽力損失兼有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反映出影響內耳以及外耳或中耳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狀況,可能需要組合療法。
這種聽力損失不是發生在中耳或內耳,而是發生在通往大腦的通路上,或發生在大腦中負責處理聽力和語言的區域。造成這些類型的聽力障礙的原因比較難以捉摸,但可能由於以下原因而發生:
- 中風
- 缺氧
- 發展障礙
- 頭部創傷
聽覺處理障礙的治療方法可能包括聆聽治療、採用輔助聽覺裝置及/或各種形式的聽力放大方式。
98%用家選擇Tandle
同樣產品,Tandle便宜50%以上!
原裝進口,正版保證
Tandle擁有經驗豐富的聽力團隊
提供最新聽力及助聽器新聞
以SSL技術將個人資料進行加密
Tandle沒有任何額外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