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27歲的Joshua意識到他耳內的鳴響聲越來越嚴重。在他年輕時,他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但他逐漸意識到他患有耳鳴——單耳或雙耳內有鈴聲或其他噪音,無論是間歇性的還是持續性的。
大約在同一時間,Joshua注意到他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下降——這是耳鳴與他的壓力結合所致。他說:「幾個月來,我相信我一直在與輕度抑鬱症作鬥爭」。他現在正在向醫療專家諮詢以解決他的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如何看待耳鳴和心理健康
Joshua的故事使人們關注到慢性耳鳴和心理健康之間可能存在聯繫。2021年6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分冊》(JAMA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審查了這種可能的聯繫。研究人員評估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中6,000多名參與者的數據,該研究追蹤了荷蘭鹿特丹地區的中年居民。
參與者被跟蹤評估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和問題,包括耳鳴,而耳鳴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聽力損失有關。患有耳鳴的參與者(無論他們是否認為耳鳴令人煩惱)在三個關鍵領域比沒有耳鳴的參與者有更多問題:抑鬱症狀、焦慮和睡眠質量問題。
這項研究證實了一些臨床醫生已經知道的情況。耳鼻喉科醫生兼拉什大學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助理教授Inna Husain醫學博士告訴HearingTracker「任何治療耳鳴患者的人都知道它對生活質量的破壞性很大。」
解開耳鳴與情緒的聯繫
當一個人出現慢性健康狀況時,對新症狀感到不知所措或心煩意亂並不罕見。當他患上或已經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時,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耳鳴不應被孤立地看待」Holland Doctors of Audiology的聽力學家、美國耳鳴協會董事會成員Stelios Dokianakis博士告訴我們「輕度慢性耳鳴的影響,連同其他合併症,可能會成為決定性因素,導致情緒健康問題。」
耳鳴也可能表明某人正在經歷聽力損失的問題,尤其是與年齡相關的聽損。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孤立和孤獨感,這可能會引發抑鬱症。「除了耳鳴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最近的研究還將聽力損失與孤獨、抑鬱以及加速的腦萎縮和認知能力下降聯繫起來」Dokianakis說。
聰明的應對策略
應對一項諸如耳鳴之類的新障礙可能很困難;但與心理健康專家合作可能會有所幫助。行為健康專家和臨床心理健康顧問Victoria Coleman醫生說,當她面對耳鳴患者時,她會嘗試幫助他們檢查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幫助減少該疾病的誘因。
她還指出,耳鳴患者需要得到一種保證,即「他們沒有發瘋」,因為他們能聽到其他人無法聽到的聲音。Coleman指,對於那些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不要讓消極的想法乾擾他們的健康。例如,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一定是個壞人,或者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為了抵制這種想法,Coleman「從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支持他們,使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的耳鳴。
同時從聽力學和心理學角度治療耳鳴是理想的,但在有限的機會或資金下往往不容易實現。「我們說,如果我們能找一位心理學家來和我們的耳鳴患者交談該有多好,」Husain說,「但我們甚至無法為那些正在處理新冠病毒帶來的創傷後遺症的患者做到這一點。」
作為替代方案,Husain和她的同事為那些學習管理耳鳴的人創建了支持團體,這比去看心理學家要容易負擔得多。對於想要尋找支持團體和耳鳴專家的人,Dokianakis建議訪問耳鳴協會的網站。「將無法治癒與沒有治療方案混為一談是很常見的,」他指出——但這是不正確的。「如果你的耳鳴很煩人,要知道你並不孤單,」Dokianakis說,「並且你可以獲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