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BBC Science Focus 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表示,經常參加喧鬧音樂活動的人可能更早出現聽力受損的跡象。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表明,雖然觀察到的損害不足以被診斷為全面的聽力損失,但可能會對以後的聽力產生累積影響。在接受測試的 123 人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接觸嘈雜音樂的人的毛細胞功能較少。
根據發表在《聽力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們建議經常接觸嘈雜音樂的人定期進行聽力測試,並且盡可能避免身處於嘈雜環境來降低聽力受損的風險。
進行這項研究的 Dr Sam Couth 表明:“研究很清楚地表示,與平靜生活的人相比,經常參與喧鬧音樂活動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對他們的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噪音損害。
“職業音樂家面臨的風險尤其大,因為暴露於噪音下已經成為了他們職業的一部分,並且每天都會發生。”
人類出生時,耳朵裡面有 12,000 個毛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耳內毛細胞的數量亦會減少。 而嘈雜的音樂會加速這些毛細胞的流失。
研究人員對 123 名年齡在 18-27 歲之間的年青人進行了聽力測試。
發現長時間暴露於高娛樂噪音環境的年青人耳蝸中的毛細胞功能比其他人較低,而毛細胞的損傷亦會有可能減慢從聽覺神經到大腦的聲音信號
而將聽力損傷風險降至最低的最佳方法是完全避免嘈音或從源頭降低音量並使用聽力保護裝置,例如耳塞。
Couth 博士還建議聽力專家需要密切監測耳蝸毛細胞的健康狀況,以尋找早期損傷的跡象。噪音強度每增加 3 分貝,安全噪音暴露的時間就會減少一半。相當於每天暴露 88 分貝噪音 4 小時,或每天暴露 91 分貝噪音 2 小時,如此類推。在沒有適當聽力保護的情況下,人們不應暴露在超過 100 分貝水平的噪音中超過 15 分鐘。